第447章 诚意再添,三顾之约(1/2)
第二次从卧龙岗冒雪归来,新野的气氛明显变得有些压抑。驿馆之内,虽然炭火烧得正旺,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沉闷和疑虑。
翼德的抱怨几乎是毫不掩饰的。他本就性如烈火,耐性有限,两次“热脸贴冷屁股”,早已让他憋了一肚子火气。席间饮宴,他摔杯顿足,嚷嚷着:“什么卧龙!我看就是个故作清高的村夫!大哥何必如此低声下气?依我说,派几个兵士,直接将他绑来新野便是!看他还敢不敢拿架子!”
云长虽然不像翼德那般粗鲁直白,但他脸上那标志性的丹凤眼微眯着,眉头紧锁,沉默地捻着他那长长的美髯,显然心中也充满了不解和不满。在他看来,主公贵为汉室宗亲,如此屈尊降贵,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去拜访一个籍籍无名的山野村夫,实在是有失身份。他或许敬佩崔州平等人对诸葛亮的推崇,但两次拜访未果,他骨子里的骄傲和对主公的维护,让他对这位“卧龙”先生的观感也降到了冰点。
就连一向温和仁厚的主公刘备,此刻脸上也难掩深深的挫败和疲惫。两次长途跋涉,两次满怀希望而去,两次失望而归,这对他的精神和意志都是巨大的考验。尤其是第二次,顶风冒雪,诚意不可谓不足,却依旧吃了闭门羹,只是见到了几位朋友。虽然那几位朋友也印证了诸葛亮的才华,但这并不能完全抚平他心中的失落。他坐在主位上,默默地喝着闷酒,眼神中带着一丝茫然和动摇。
我将这一切尽收眼底,心中却平静如水。我知道,此刻正是最关键的时刻。刘备集团内部的疑虑达到了顶峰,主公本人的信心也开始摇摆。如果此时我再不加以引导和推动,恐怕这“三顾茅庐”的千古佳话,就要在我眼前夭折了。而一旦错失诸葛亮,对于我未来的大计,对于整个汉末历史的走向(尽管我只记得模糊的大势),都将是难以估量的损失。
晚宴不欢而散。我特意留了下来,待众人散去,只剩下我和元直时,我们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。
“子明,”元直压低了声音,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,“依我看,这位卧龙先生,恐怕是在用这种方式,考验主公的诚意与决心,同时,也是在抬高自己的身价。”
我点了点头,表示赞同。以我对历史上那些顶级谋士行事风格的模糊了解,以及结合司马徽、崔州平等人透露的信息,徐庶的判断很有道理。诸葛亮年轻气盛,又自比管仲、乐毅,自然不会轻易出山。他需要一个真正值得他辅佐、并且能够充分尊重他、给予他施展才华空间的明主。刘备的仁德之名、汉室宗亲的身份,是吸引他的基础,但还不够。他需要看到刘备那份百折不挠的决心和求贤若渴的极致诚意。
“两次闭门羹,尤其是第二次冒雪前往,主公的诚意,想必孔明已经感受到了。”我沉吟道,“或许,考验即将结束,时机已近成熟。”
元直表示赞同:“不错。荆襄名士,大多爱惜羽毛,讲究礼数。我等若能将求贤的姿态做得更足,或许就能叩开那扇紧闭的草庐之门。”
“正是此理。”我心中已有了计较,“事不过三。这第三次拜访,将是成败的关键。我们必须将诚意和礼数,做到极致。”
打定了主意,第二天一早,我便再次求见主公刘备。
此时的主公,经过一夜的辗转反侧,神色依旧有些憔悴,眉宇间带着犹豫。显然,翼德和云长的态度,以及两次失败的经历,让他也开始怀疑,自己是否真的应该如此执着于一个尚未谋面之人。
“主公,”我开门见山,语气诚恳而坚定,“两次拜访卧龙先生未果,备知主公心中失落,亦知二将军心有疑虑。然,子明以为,正因如此,我等更不能轻言放弃。”
主公抬起头,看着我:“子明……你也认为,备……还应再去?”
“非去不可!”我斩钉截铁地说道,“主公试想,若卧龙先生真是经天纬地之才,岂会轻易出山?其闭门不见,或为考验主公诚意,或为遵循名士风骨。我等若因此而退缩,岂非前功尽弃,更让天下智士耻笑主公求贤无恒心?”
我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古人云,事不过三。这第三次拜访,至关重要。子明有一策,或可增加成功之机。”
主公精神一振,连忙问道:“子明有何良策?快快请讲!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